心血管科疾病主要涉及心脏和全身血管系统的结构异常与功能障碍,涵盖动脉粥样硬化、心律失常、心力衰竭、先天性心脏病等多个类别,症状常表现为胸痛、心悸、呼吸困难、晕厥等。以下是常见心血管科疾病的分类及具体病症详解:
一、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
因动脉壁脂质沉积、斑块形成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,是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类型,多见于中老年人。
冠心病(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):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,心肌缺血缺氧引发的疾病,包括: 心绞痛:心肌短暂缺血引起的胸痛,表现为胸骨后压榨性疼痛,常在劳累、情绪激动时发作,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缓解(稳定型心绞痛);若疼痛频繁、程度加重、持续时间延长,则为不稳定型心绞痛,提示急性心梗风险。 急性心肌梗死(AMI):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导致心肌坏死,表现为突发剧烈胸痛(持续超过 30 分钟)、出汗、恶心、呼吸困难,甚至休克,需紧急溶栓或介入手术开通血管,否则危及生命。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:无明显胸痛症状,但心电图或影像学检查提示心肌缺血,常见于糖尿病患者或老年人群,需长期药物干预预防心梗。 主动脉粥样硬化与主动脉疾病: 主动脉夹层:主动脉内膜撕裂,血液进入中膜形成夹层血肿,表现为突发胸背部撕裂样剧痛,进展迅速,是致命性急症,需紧急降压、手术或介入治疗。 主动脉瘤:主动脉壁局部扩张形成瘤样膨出,常见于腹主动脉或胸主动脉,早期无症状,瘤体破裂时可致大出血,需定期监测,较大时需手术修复。 外周动脉疾病(PAD):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,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,表现为下肢发凉、麻木、间歇性跛行(行走后腿部疼痛,休息后缓解),严重时出现肢体坏死。展开剩余80%二、心律失常
心脏节律或频率异常,由心脏电活动紊乱引起,可分为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。
快速性心律失常: 心房颤动(房颤):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,心房不规则颤动导致心率快慢不一,表现为心悸、乏力,易形成心房血栓,增加中风风险,需抗凝治疗及节律控制。 室上性心动过速(SVT):突发突止的心悸,心率可达 150-250 次 / 分,多无器质性心脏病,可通过刺激迷走神经(如憋气)或药物转复。 室性早搏(室早):心室提前收缩,表现为心悸、心跳 “漏搏感”,偶发室早常见于健康人,频发或多源性室早需排查心肌病等病因。 室性心动过速(室速):心室快速节律收缩,可能导致血压下降、晕厥,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(如心梗后),需紧急药物或电复律治疗,否则可能进展为心室颤动(室颤)。 心室颤动(室颤):心室无序颤动,心脏泵血功能丧失,表现为意识丧失、呼吸停止,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,需立即心肺复苏和电除颤。 缓慢性心律失常: 窦性心动过缓:心率低于 60 次 / 分,若无症状可观察;严重过缓(<50 次 / 分)伴头晕、晕厥,需排查窦房结功能障碍。 房室传导阻滞:心房至心室的电信号传导延迟或中断,分为 Ⅰ、Ⅱ、Ⅲ 度,Ⅲ 度房室传导阻滞需植入心脏起搏器。三、心力衰竭(心衰)
心脏泵血功能下降,无法满足机体代谢需求,是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。
按部位分类: 左心衰竭:左心室射血功能下降,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(活动后气短)、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、端坐呼吸,伴乏力、咳嗽(粉红色泡沫痰)。 右心衰竭:右心室泵血功能不足,表现为下肢水肿、腹胀、食欲减退、颈静脉怒张,常见于肺心病、先天性心脏病。 全心衰竭:左、右心功能均受损,同时出现上述症状。 按射血分数分类: 射血分数降低型心衰(HFrEF):左心室射血分数(LVEF)<40%,多由心肌梗死、扩张型心肌病等导致心肌收缩功能下降。 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(HFpEF):LVEF≥50%,但心室舒张功能异常,常见于高血压、老年女性。 诱因与治疗:感染、劳累、心律失常等可诱发心衰加重,治疗需利尿剂(减轻水肿)、血管紧张素抑制剂(改善重构)、β 受体阻滞剂(减慢心率)等,终末期可考虑心脏移植或左心室辅助装置。四、先天性心脏病(先心病)
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的疾病,部分可在儿童期发现,少数成年后确诊。
常见类型: 房间隔缺损(ASD):心房之间存在异常通道,导致血液左向右分流,小缺损可能无症状,大缺损可致肺动脉高压、右心衰竭,需介入封堵或手术修补。 室间隔缺损(VSD):心室之间的缺损,分流量大时可出现反复肺部感染、生长发育迟缓,需尽早手术治疗。 动脉导管未闭(PDA):主动脉与肺动脉之间的导管未闭合,表现为心脏杂音,长期可致肺动脉高压,介入封堵为主要治疗方式。 法洛四联症:复杂先心病,包括室间隔缺损、肺动脉狭窄等四种畸形,表现为口唇发绀、蹲踞现象,需婴幼儿期手术矫正。 成人先心病:部分患者儿童期未治疗,成年后因心衰、心律失常就诊,需长期随访管理。五、心肌病
心肌本身的结构或功能异常,排除冠心病、高血压等病因的心肌疾病。
扩张型心肌病(DCM):心室扩大、心肌收缩功能减退,表现为进行性心衰、心律失常,病因与遗传、病毒感染相关,治疗以心衰药物为主,终末期需心脏移植。 肥厚型心肌病(HCM):心肌肥厚,尤其室间隔肥厚,可阻塞心室流出道(梗阻性 HCM),表现为胸痛、晕厥、心悸,是青年猝死的重要原因,需避免剧烈运动,药物或手术减轻梗阻。 限制型心肌病(RCM):心肌僵硬度增加,舒张功能受限,表现为水肿、腹水、心衰,预后较差,以对症治疗为主。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(ARVC):右心室心肌被脂肪组织替代,易发生室速、猝死,需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植入除颤器(ICD)。六、心脏瓣膜病
心脏瓣膜(二尖瓣、三尖瓣、主动脉瓣、肺动脉瓣)结构或功能异常,导致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。
二尖瓣疾病: 二尖瓣狭窄:多由风湿热后遗症引起,瓣膜开放受限,表现为呼吸困难、咯血、房颤,严重时需瓣膜置换或成形术。 二尖瓣关闭不全:瓣膜关闭不严,血液反流,长期可致左心扩大、心衰,常见于心肌病、感染性心内膜炎。 主动脉瓣疾病: 主动脉瓣狭窄:瓣膜钙化或先天畸形导致狭窄,表现为胸痛、晕厥、心衰,老年人群高发,严重时需瓣膜置换(手术或经导管介入)。 主动脉瓣关闭不全:瓣膜反流致左心室负荷增加,表现为心悸、乏力、脉压增大,需手术治疗。 感染性心内膜炎:细菌感染心脏瓣膜,形成赘生物,表现为发热、心脏杂音、栓塞症状(如肢体缺血),需长期抗生素治疗,必要时手术换瓣。七、高血压及相关疾病
原发性高血压:病因不明,与遗传、饮食(高盐)、肥胖、精神压力相关,表现为血压持续升高(≥140/90mmHg),长期可损害心、脑、肾,需终身降压治疗。 继发性高血压:由其他疾病引发的高血压,如肾动脉狭窄、肾上腺腺瘤(分泌醛固酮或儿茶酚胺),去除病因后血压可改善。 高血压急症:血压突然显著升高(≥180/120mmHg),伴心、脑、肾损害,如高血压脑病(头痛、呕吐、意识障碍)、急性心衰,需静脉降压治疗。八、其他心血管疾病
肺源性心脏病(肺心病):由慢性肺部疾病(如慢阻肺、肺栓塞)导致肺动脉高压,进而引起右心衰竭,表现为咳嗽、咳痰、水肿,治疗需控制肺部感染、改善通气。 心包疾病: 心包炎:心包膜炎症,表现为胸痛(随呼吸加重)、心包摩擦音,病毒性心包炎多见,需抗炎治疗。 心包积液与心脏压塞:心包腔内液体增多,压迫心脏,表现为呼吸困难、血压下降,需穿刺引流。 遗传性心血管疾病:如长 QT 综合征(易致恶性心律失常)、马方综合征(主动脉扩张风险高),需早期筛查和干预。预防与注意事项
控制危险因素:低盐低脂饮食、戒烟限酒、规律运动、控制体重,预防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。 定期体检:监测血压、心电图、血脂,早期发现冠心病、心律失常等疾病。 出现胸痛、心悸、呼吸困难、晕厥等症状,及时就医(如心电图、心脏超声、冠脉 CT 等检查)。 已患心血管疾病者,需遵医嘱服药(如抗血小板药、降压药),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,定期随访。心血管科疾病进展隐匿,早期干预可显著改善预后,诊断需结合病史、体征及检查(如冠脉造影、心脏电生理检查),由专业医生制定治疗方案。
发布于:北京市申宝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